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理论

焕发人性光彩,彰显散曲魅力——读冯子振【正宫】《鹦鹉曲》的粗浅体会 文/祁牧多

TIME:2016-07-11 浏览次数:4983 【大】 【中】 【小】 关闭

焕发人性光彩,彰显散曲魅力——读冯子振【正宫】《鹦鹉曲》的粗浅体会

祁牧多

1.png

  冯子振是元代卓有成就的散曲名家。为人博闻强记而才气横溢,走笔成文而倚马可待。《元史》列传第七十七卷《儒学·二》中在陈孚名下记载了他的一些事迹。谓天台陈孚“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斵。”“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他是饱学之士,性情中人,文思泉涌,往往以惊人之作鸣世:一篇《居庸赋》,洋洋五千言,“雄浑正大,闳衍钜丽”;一卷与中峰禅师唱和的《梅花百咏》,高屋建瓴,尽显风采。特别是一时兴发,在大德六年(公元一三零二年)冬作于大都的42首重头步韵小令【正宫】《鹦鹉曲》,被宋濂称之为“横厉奋发”,“真一世之雄”,贯云石称之为“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均见《阳春白雪序》),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冯子振的【正宫】《鹦鹉曲》,是元代散曲园苑中的一丛奇葩。具有厚实的思想内容。大致说来,表现闲适生活的,有《山亭逸兴》、《顾渚紫笋》、《忆西湖》、《赠园父》等四首;伤时叹世的,有《农夫渴雨》、《城南秋思》、《都门感旧》、《别意》等四首;慕禅羡仙的,有《洞庭钓客》、《庞隐图》、《拔宅冲升图》、《南城赠丹砂道伴》等四首;咏史怀古的,有《陆羽风流》、《赤壁怀古》、《处士风流》、《黄阁清风》、《夷门怀古》、《磻溪故事》、《泣江妇》、《兰亭手卷》、《买臣负薪手卷》、《钱塘初夏》、《四皓屏》等十四首;模山范水的,有《燕南百五》、《野渡新晴》、《燕南八景》、《溪山小景》等四首;登临感兴的,有《松林》、,《至上京》、《忆鸡鸣山旧游》等三首;向往隐逸的,有《荣华短梦》、《愚翁放浪》、《故园归计》、《渔父》、《市朝归兴》、《园父》、《野客》《感事》等九首。林林总总,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勾勒出鲜明的时代轨迹,展现了丰富的心灵世界。

  具体而言,如 《忆西湖》:“吴侬生长西湖住,舣画舫听棹歌父。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幺】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判兴亡说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处。”

曲中截取了一段吴人在杭州生活的美好回忆,把浓烈的感情融汇在苏堤春晓、曲院风荷、断桥软绿的美景之中,我想对孤山林处士言及兴亡之事,却被梅屋周遭之梅梢低偃而深深沉醉,寄寓着生活的闲适和心态的洒脱。

  再如,《赠园父》:“春光浓艳城南住,一叶价百倍园父。牡丹台国色天香,锦幄无风无雨。【幺】惜花人不惜千金,一任蝶来蜂去。酒醒时月上三竿,是不是鸡声管处。” 

在园丁的辛勤侍弄下,园花的一叶之价都百倍于寻常叶子,更何况那美好的花呢?花王牡丹在遮风避雨的锦帐中尽情绽放,蝴蝶蜜蜂飞来飞去,分享大自然的美景。而园丁一醉醒来,已是夜月升得老高,还用得着随鸡声起床吗?这是何等自由潇洒的情景啊!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踏上仕途所能求取的,伤时叹世,在所难免。

  如《城南秋思》:“新凉时节城南住,灯火诵鲁国尼父。到秋来宋玉生悲,不赋高唐云雨。【幺】一声声只在芭蕉,断送别离人去。甚河桥柳树全疏,恨正在长亭短处。”

读书人焚膏苦学四书五经,结果是什么呢?即使才如宋玉,也得不到巫山神女的眷顾,更何谈《高唐赋》中美好境遇呢?相反,雨打芭蕉,河桥相送,无从折柳,伤心无数!这种情景,足可理解为是元代废除科举导致读书人仕途阻塞的苦闷象征。

  那么,慕禅羡仙又将如何呢?《拔宅冲升图》是这样说的:“淮南仙客蓬莱住,发漆黑变雪髯父。八公山九转丹成,洗尽腥风咸雨。【幺】想云霄犬吠鸡鸣,拔宅向青霄去。劝长安热客回头,镜影到流年老处。”

  这里使用了淮南王刘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从年轻到年老,寻求蓬莱仙境,通过服食九转丹羽化登仙,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但现实是无情的,“劝长安热客回头,镜影到流年老处。”京华客热衷于功名利禄,到头来也一样如镜花水月,空有幻象。

  登仙无望,看人间现实又污浊不堪,只好咏史怀古以寄幽思。此类作品,占取《鹦鹉曲》的三分之一的领地。作者有意营造属于自己的巢窟,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但往往事与愿违。在《赤壁怀古》中,作者这样写道:“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幺】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三顾茅庐,隆中对策,最后是一把赤壁火烧出三分天下。然而河山依旧,人事已非。历史上英雄豪杰及其非凡业绩都如风吹花落,逝水东流,无非只有渔樵口耳相传罢了。算来诸葛亮还是不出山的好。作者言词愤激,影射现实,发人深思。

  在作者看来,要做隐士,就该名至实归,不必脚踩两只船,沾染社会俗气。《处士虚名》充分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高人谁恋朝中住,自古便有个巢父。子陵滩钓得虚名,几度桐江春雨。【幺】睡神仙别有陈抟,拂袖华山归去。漫纷纷少室终南,怎不是神仙隐处?”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冯子振对隐逸价值的理性思考。

  作者为什么对巣父大加赞扬,而对历来被人们当作隐逸代表的严光、陈抟则施以嘲讽呢?联系整个《鹦鹉曲》中点数到的隐逸人物,答案是不难寻绎的。那些隐者在冯子振的心目中,不外两个阵营:真假判然。巣父拒绝舜帝引拔其作九州长。商山四皓,原系秦代博士,才高德劭。刘邦登基后几次欲征召四人出山辅政,坚辞不就。而在刘邦确定皇位继承人的关键时刻,欲废太子刘盈而立幼子刘如意。赋闲老臣张良画策让吕后请四皓出面站在长子刘盈一边,此举保住刘盈的皇位。冯子振心仪这些真正的隐士。反之,他说姜尚是“运来时表海封齐,放下一钩丝去”,不免有投机之嫌。同样,严光是“子陵滩钓得虚名”,陈抟是“拂袖华山归去”。因为他俩或接受皇帝礼遇,或赢得朝廷封号,缺少坚决与名利决绝的真隐精神。先官后隐与先隐后官,是冯子振一道区别真假隐士的分水岭。这一思辨,出于破天荒的新视角,而美刺分明,正是他超越常人的地方。元史中说他的作品“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少之。” 说“醲郁”而“美”是真的,但说其中有违背情理之处,却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无论是追求闲适生活,伤时叹世,还是慕禅羡仙,咏史怀古,甚至包括风物赋咏、登临感怀等,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心灵折射。这些多姿多彩的曲作,背后都被一条无形的思想之链牵引,那就是向往真正的归隐。离开宦海浮沉,抛却名缰利锁,在冯子振看来,才是生活的本真,人性的皈依和精神的自由。因此谔谔之言,正是他为人耿直的最好注脚。

  上述内容,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有赖于高超的艺术造诣。

  首先是独特、新颖的美学境界。在主观与客观 、意与境、情与景的统一中,由于二者的相互关系和显现形式的差别,构成了以意胜和以境胜的不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二者也互为表里。

  “以意胜”,即主观感情更呈直接性和强烈性,带有浪漫色彩。如 《感事》:“江湖难比山林住,种果父胜刺船父。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幺】尽人间白浪滔天,我自醉歌眠去。到中流手脚忙时,则靠着柴扉深处。”

  议论为主,辅以叙写。歌颂归隐生活,没有直接写出“事”的内容。大致可以看出这件事有关官场仕途的险恶。借江湖“白浪滔天”、“颠风狂雨”、“到中流手脚忙时”与山林看春秋之花,“自醉歌眠”,“靠着柴扉深处”的截然不同之景,寄寓“安”“危”之情,言外之意是“江湖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尤其是宦海。

“以境胜”,就是主观感情偏于间接性和含蓄性,富有现实主义倾向。如《山亭逸兴》:“嵯峨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溜樵父。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幺】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 

  这里樵父与众不同,好似做事不知灵活变通,偏要移居山顶之上。用晋时王质入山砍樵遇仙故事,说明时光流逝迅速,像枝叶般无所依傍,饱受风吹雨打。上阕写人写树,有自况之意,即景抒情;下阕以故人相问答,直抒胸臆。特别是“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写出了樵父的旷达胸怀,也表达了作者追求大自然美好生活及鄙视世俗社会的强烈愿望。

其次是“豪辣灝烂”的个性风格。刘永济说:“豪辣者,气高情烈,其言也,喷薄銛锐,鞭辟入里之谓也。”《市朝归兴》可以作为典型例证:“山林朝市都曾住,忠孝两字报君父。利名场反覆如云,又要商量阴雨。【幺】便天公有眼难开,袖手不如家去。更蛾眉强学时妆,是老子平生懒处。”

  “利名场反覆如云,又要商量阴雨。”两句写出了凭借玩弄权术、威势而争名逐利的官场,反复无常,变幻莫测,可谓力透纸背。当事人却强学时装,献媚讨好,作者有同情,也有懒得去做的傲然,人性的正直、耿介跃然纸上。

  “灝烂”,即宏大而绚烂多彩。主要表现在三种方式上。一种是针对同一对象使用一连串的有关事典,成流线状,以引申、深化内涵。如《泣江妇》用了曹娥投江,蔡邕为曹娥碑题辞,曹操与杨修猜蔡邕题辞隐语的逸事。事典相属,渐次组合,铺写概括简练,读来饶有兴味。另一种则是针对不同对象用典,呈辐射状,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如在《黄阁清风》中,分写了历史上的开国贤相傅说、伊尹、萧何、李靖等,说他们“出山来济了苍生,却卷白云闲去。一千年黄阁清风,是万古声名响处”,给予高度评价。第三种,运用檃栝体,呈并列式。诸如 《燕南八景》:“芦沟清绝霜晨住,步落月问倚阑父。蓟门东直下金台,仰看楼台飞雨。【幺】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玉泉边一派西山,太液畔秋风紧处。” 据元代《一统志》载,燕京八景,当时为太液秋波、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飞雨、西山霁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作者驰骋想象,巧妙绾合,再现了八景巨象,融汇己意,而妙趣天成,给人一种浑厚而斑斓的审美享受。

  “豪辣灝烂”,使他的散曲产生了雅俗共赏的效应。但不像关汉卿那样,多用衬字、口语,俗语、谑语、市语、讥诮语,显得恣肆而具野性;也不像白朴那样,焕发文质彬彬的华美。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风格,有书卷气和泥土气中和的味道。

  三是独具灵性的艺术手段。字法上“新”、“熟”、“奇”、“稳”并重,如“恨正在长亭短处”的“恨”,好像人一样能停在那里,生动形象,引发联想;而“短”与“长亭”之“长”相衬,由形容词转类为动词,变为“缺少”之意,是极其巧妙的表达。有不少炼字,如“叠”、“泠”、 “彻”、“剜”、“沾”、“衔”等。另外,白贲的《鹦鹉曲》名噪一时,“亲炙士大夫”,但因为韵险,难有续作。正如冯子振的分析,难在“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字,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而冯的续作,有“樵父”、“耕父”、“愚父”等,无一重复;在“甚”字相应处,42个去声字,只有两处用了平声,两处用了上声;与“我”字相应处,则只有一处用了平声:大手笔始有此翻天妙手。句法上,讲求自然,“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如“ 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碧天边云归岩穴,白鹭一行飞去。”前二句由果推因,换序出奇,同时照顾到韵脚。“天际云归岩穴”,极言山高;“白鹭一行飞去”,化用杜甫诗句,更显天空开阔;整体上十分逼真地突出了“野渡新晴”的明丽景象。此外使用了设问、比拟、移就、象征等辞格,新意迭出。所用句子,从意义节奏角度分析,六字句一般是“2-2-2”顿,而如“一棹木兰舟去”、“万里汉长城去”、“到底学神仙去”等7句,却作“2-3-2”顿;“辇路看元宵去”、“叠翠望居庸去”等4句,又作“2-3-1”顿。这样均衡美和参差美并用,使人感到句意伸缩有致,读来灵活多变。在章法上,“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如《感事》“黄金难买朱颜住”,从结构看,前二句抒感慨,中四句言事理,最后二句回应主题,开合自然,组织严密,浑然一体。而《感事》“江湖难比山林住”,则抓住山林里与江湖上的 种果父与刺船父的生活特征,采用直写其事的赋的手法又含有比的特色,且谐义双关,增大了曲文内蕴,耐人寻味。八句中,从第三句起,毎二句组成一个复句,内含一个对比,作者对此作了不同处理,读来毫无雷同之感。同题感事,各有机杼。

  可以说,【正宫】《鹦鹉曲》确立了冯子振在我国散曲史上的崇高地位,也代表了他文学上的辉煌成就。追本溯源,这首先是他的主观性情所致。像楚人的思想主流一样,冯子振具有不满现状、崇尚理想、深刻批判现实、执著追求真理、热烈向往自由的极力表现。贯云石把他比作三国时的陈登,可见性格上的豪爽与桀骜不驯。继白无咎【正宫】《鹦鹉曲》之后,他一口气就和作了42首,其率意抒写自我、充分表现个性,喜欢逞才使气,为常人所不敢为,可见一斑。其次,是深受楚文化熏陶所致。楚地居于长江中游,基于地利,浸润南土先民尚虚无而好玄想,重祭祀而信鬼神之传统精神,保存和光大了远古神话;同时融合自我的大胆创新,奠定了楚文化作为先秦南方文化的表率甚或灵魂的基础。而流传长久的我国神话,也就成了楚文学的武库和温床。先秦时期,以庄周散文和屈原诗歌为代表的楚文学,不仅以高度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中国先秦文学的的顶峰,而且开创了衣被千载的楚文学传统。它所体现的爱国精神、自我意识、抒情特征、创新观念、浪漫色彩及其审美理想、表现手法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冯子振重道羡仙的情结,自号“怪怪道人”、“瀛洲客”的所为,即兴写作而一发不可收的心气与才气都与老庄、屈宋接榫。特别是在作品中喜欢用典故以叙事明理,借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抒发思古之幽情,用丰富多彩的想象和新奇奔放的幻想以驱策思致,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造境或写境,从而形成瑰丽画面和高远境界,也是浸润庄骚余泽的典型表现。再次,是时代遭际所致。冯子振反映出来的叹世隐逸的主题思想,也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连年战争,元代农村经济破坏严重,而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吏政的残暴腐败,更加导致民生凋敝。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以强化民族压迫;废除科举制近80年,摧毁了读书人的进身之阶。冯子振虽然应召出任承事郎、集贤待制之类小官,但不能得到朝廷的真正信任。而且还在41岁、61岁之时两遭免职。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受儒道互补思想影响至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其在宦海沉浮挣扎,不如寻求心灵的安适,于是叹世隐逸就成为作品思想内容的轴心。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品赏【正宫】《鹦鹉曲》,我们眼前浮现出冯子振的高大形象,他在为光明、平等、自由而呼喊,那呼喊发自内心,超越时空。其人性的光彩和曲作的魅力还将给后人、给中华大地带来震撼!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