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理论

呼唤新旧韵兼顾,走承古新体之路 作者/李玉平

TIME:2016-11-07 浏览次数:4278 【大】 【中】 【小】 关闭

呼唤新旧韵兼顾,走承古新体之路

(本文作者为山西省著名诗词曲家李玉平)

73088925719360421.jpg    

    摘要:本文分析比较了新旧韵运用的优缺点,针对当今诗词曲创新与改革,提出了“承古新体诗词曲”的新主张,推荐了新旧韵兼顾的《诗韵新编》。

   

    新旧韵之争由来已久,各执一词,一方都在试图说服另一方,甚至非要争出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事实上二者一直并存,这些争执或多或少影响着诗词曲事业的复兴。事实上大可不必担心改革创新会影响古韵的存在,就如在诗词曲大兴的时代,汉赋仍然存在。在当前诗词曲创作中,应该摈弃二元对抗的观点,二元相辅,相得益彰。诗人当以诗词曲发展为第一,相互包容,雅量为上,共襄大事。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音韵也在不断变化。平水韵由宋朝末期平水人刘渊依据前人用韵情况著《新刊礼部韵略》,分107个韵部;稍前金朝平水官员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部;这里不论平水韵是依王文郁,还是依刘渊。之后从元朝的《韵府群玉》,明朝‬的《五车韵瑞》到清朝的《佩文韵府》,基本上确定为佩文诗韵106部,录入汉字10306个,疏漏之处时有增补。尽管如此,仍有疏漏,比如“杆”字,在平水韵内没有收录,后来虽然在《词林正韵》中被收入在第七部寒删平声,即栏杆的杆,而上声量词杆仍然没有收录;又如“荫”字,作动词在平水韵二十七沁中,但作名词时应为平声,在十二侵中未收录。回首韵书发展的历程,在平水韵之前有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北宋的《广韵》《韵略》《集韵》;在平水韵之后有元朝的《中原音韵》、清朝的《词林正韵》。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从未停止过改进与创新,我们今天提出诗词曲创新也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韵府群玉》的编纂阴幼遇所言:“遗则续之,误则正之,以便初学”的。因此改创新是可行的、必要的。

    第二、走新韵入门,逐步掌握古韵,循序渐进的接轨之路,对诗词曲的普及发展大有益处。首先,当今社会,中国诗词曲发扬光大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当下倡仪诗词曲走进校园,而平水韵的学习与使用却让许多人望而止步,已经成为中国诗词曲推广的瓶颈。加之平水韵的个别字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已经不在一个韵部,读起来也不押韵,声韵美大打折扣。比如"儿"、"而",现在有极少数地方读yi,这是存活的语音。经过时间的变迁,好多语音已死亡,我们也不知道以前读什么,特别是十三元,清人有“该死的十三元”之说,反映了平水韵应用的难度。如果采用新韵,年轻一代相对更容易学习与使用;其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诗词曲不是专业或专职,余事而作,过分的时间花费会耽误其他事;此外,诗词曲阅读群体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接受程度亦有很大的差距,毕竟诗词曲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作者圈内。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韵更容易入门、普及、传播。但是古韵的妙处又自在其中,如果一味强调新韵,不仅会对古韵的音乐美有所损伤,而且也会对先辈诗词曲的赏析带来困难。特别是在吟诵时如果没有入声将不能尽情地展示诗词曲的节奏美、音乐美,失去了壮声表意。诗词曲不仅要语义美化,而且语音的律化、乐感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语音作为诗词曲的形式艺术非常重要。比如说岳飞的《满江红》,不按照入声吟诵,则无法体现其沉郁激昂的悲壮情感,不会铿锵有节,将不能更好地表现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词人的报国壮志、愤懑情怀不易抒发。所以,可以使用新韵,但不能不懂古韵。走新韵入门,逐步掌握古韵,循序渐进的接轨之路,对诗词曲的普及发展大有益处。新旧韵并存,相互尊重,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恰恰是对方的优点,利弊补益的双向运动,会使诗词曲更加丰富、活泼、完美,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强。正如马凯先生的主张:“求正容变”。改革创新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差异性,遵循合理的改革节奏,否则适得其反,极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571069764588971188.jpg

    第三、在继承中图发展,于发展中求更新。一部中国诗歌史,也就是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诗歌发展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从诗经、离骚、汉赋、骈文、古风、唐诗、宋词、元曲到新诗,一直就是沿着一条创新的道路前行,无时无刻从未停止创新。唐诗、宋词、元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好比历史上每次更朝换代,首易服装一样,当今时代,完全可以产生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征的诗词曲。如果没有创新,则我们的诗歌现在还停留在诗经阶段,所以诗词曲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毛泽东主席早在1940年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一大会议上就指出:“必须批判地接受古今中外的进步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且在毛泽东诗词中也尽显改革创新的思想。因此倡议走“承古新体诗词曲”之路,具有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特征。“承古新体诗词曲”是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脚踏中华文化土地,继承发扬前辈诗词曲的体式、格律、声韵,符合民族审美标准,融入新声韵、新词汇、新思想、新意境,让传统适应时代,打上时代的烙印,走向世界。

    第四、诗词要讲究韵律美,因此特别推荐新旧韵兼顾的《诗韵新编》。五四运动以后,为了语音统一,孕育出《中华新韵》,它区别于赵京战先生所编的《中华新韵》,权且称民国韵。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依照民国韵编写了《诗韵新编》,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此韵分18个韵部,入声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八部中单列,入声单列印证了入声是诗词的灵魂成为大多数诗家的共识,入声入派三声也较《中原音韵》更接近现代汉语。即使应用新韵,也要避免派入平声的入声押韵,平上去基本上与现代汉语读音相符,如十三元分别编入寒、痕两韵。合韵古之有之,如清汤文璐编《诗韵合璧》,主张邻韵合并。这样既不脱离语言实际,体现声韵美,又有入声体现音乐美;既适用于初学者,也不乏对古韵的继承。因此适合于使用新旧韵者各取所需。

    多元的时代,需要多元的表达形式。创新与传统并不对立,继承古诗词曲成熟的表现形式体系,挖掘融入血液的审美结晶,吸取传统丰富的营养,激活传统的源头,生发新的力量带给传统,使古老的传统焕发生机。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诗词曲人作为时代的、大众的代言人,不仅仅是自娱自乐、修身养气,而是要为国家为人民起到诗教作用,解构前行,向多元发展,实现诗词曲诗教的终极目标。长路漫漫,追求未有穷期,希望诗词曲人站在时代的舞台上,明晰现代诗词曲时代特征,通过诗词曲创新改革,壮大诗词曲队伍,促进诗词曲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用时代的鲜活语言,描述时代的社会画面,展现时代的精神面貌,吟唱出新时代的诗歌。共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振兴和繁荣中华诗词曲事业作贡献,为建设社会的高度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