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诗词理论

思想性与艺术性是诗歌创作和鉴赏的核心 文/段强

TIME:2016-07-11 浏览次数:4227 【大】 【中】 【小】 关闭

思想性与艺术性是诗歌创作和鉴赏的核心

段强

1468899321214814.png

  诗歌不仅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古人类劳动的号子声就是人类诗歌的胚胎,人之初躺在摇篮里听到的摇篮曲和在幼儿园里聆听到的儿歌,就是人生接受诗歌艺术营养的最初哺乳。因此,诗歌必然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广泛影响到广大民众的生活。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诗歌在简捷精炼中具备有思想性的影响力和艺术性的扩张力。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诗歌创作的立足点,也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内容和持久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一、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般来讲,诗歌的思想性是指诗歌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全部思想主题,由题材的客观意义和诗人的主观思想两个方面构成。诗歌的艺术性是指诗歌在展示思想内容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统一和感人的程度,包括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艺术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艺术手法的精确性和多样性等。

  但是,要理解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样的文字作品才算是诗歌。曾经有人说“愤怒出诗人”,也有人说“激情出诗歌”。我想,“愤怒”与“激情”只是诱发人们呼之欲出的某种内心情感,并不是最后的诗作。在我十几岁写诗歌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什么是诗歌”这个问题。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自己总结的一句话就是:精练的语言就是诗歌。

  也许“精练的语言就是诗歌”这样的表述并不严谨,更不完美,因为文章也需要精炼。但是,文章也可以不必特别的精炼,而诗歌必须特别的精炼,否则就可能沦为大白话,就要偏离诗歌的轨迹。再伟大和高尚的情怀意境,如果只能用长篇大论来表述的话,那么这样的作品不是诗歌作品。只有当某种思想和情感被最为精炼的语言和短小的语句所反映,这才算是有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否则,它可能是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绝不会是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这样认为,诗歌的思想性是诗歌的灵魂,它蕴涵于诗歌有限的文字之中。而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它就直接体现在诗歌的每句话,甚至每个字中。诗歌运用精炼的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和感染人们,启迪人们的社会认识,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生活信念和道德情操,给人们以美的教育和艺术享受,这就是诗歌的妙用。

(一)作者价值取向的主观折射作用

  诗歌的思想性,首先会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作者赞同和秉持怎样的思想意识,他就会运用各种诗歌表现手法来反映怎样的思想主题。在这里,“为什么人的问题”依然是诗歌创作主题立意的原则,是诗歌思想性遵循的纲领。因此,作者的价值取向一定会折射出诗歌的思想性。

(二)社会环境的客观引领作用

  诗歌的思想性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党和国家制定实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流媒体提出和倡导的宣传主题,以及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部署的宣传重点等,都会对诗歌的思想性形成方向和形式上的引领,以确保主旋律的严肃性和政治倾向的正确性。

(三)媒体平台的鼓动培育作用

  目前,无论是党报和时政性期刊,还是纯文学传播媒介,其文学副刊普遍都会将诗歌作为常见的文艺传播体裁,对现实生活中值得讴歌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弘扬和赞美。尤其是党报党刊,因其具备鲜明的新闻时政色彩,在对文学副刊作品的选择和刊载方面必然会及时形成明确的思想主题。同时,用骨干作者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在读者和作者群体中首先形成鼓动性趋势,对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到了培育作用。

(四)文艺评论的轰动作用

  当一些有关诗歌的征文、评奖和针对某些诗人和作品的评论文章形成一定的声势后,文艺评论文章的轰动性就对当前广大作者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引领,这就是文学评论对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轰动作用。

  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必然依赖于作者个人素质修养和创作经验,这就是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流露。作者主观上的思想境界,会决定他对进入个人视野中的人和事进行观察认识的立场。如果作者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忘我的精神,能够站在国家民族的利益上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弘扬真善美和抨击假恶丑的责任担当来从事诗歌创作,那么他的诗歌作品首先就会具备良好的思想性。

二、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

  诗歌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和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是确保诗歌质量内涵和具有感染力的基础。诗歌一旦失去了良好的主题选择,偏离了正确的思想性,其艺术造诣再高也不会对社会和民众带来良好的影响和心灵的震撼,甚至会失去广大的读者。因此,从事诗歌创作就必须把握好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相互关系。

(一)思想性是诗歌的灵魂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初期,其内心情感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角度是落笔的动力起点。在作者主观思想的主导下,首先选择了自己的创作立场和反映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一著名论点,我认为这一论点首先就是强调了文艺的思想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是表达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启迪时代精神的工具。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仅是传递中国精神的心声,也是涵育中国精神的重器。面向未来和世界,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立足中国、植根实践,为人民群众倡言,为中国故事鼓呼,做弘扬培育中国精神的典范。”这就是对文艺创作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的思想性的根本要求。诗歌在文艺范畴中属于最为常见又最为令大家喜闻乐见的,便捷程度很高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于诗歌便于着手创作,其问世量一定庞大,受众必然广泛,其思想性更是至关重要。诗歌的思想性在对诗歌的鉴赏中起主导作用,关系着对题材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开发挖掘,影响着诗歌题材的选择和对题材的运用发挥。也就是说,诗歌的思想性是作者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诗歌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等因素构成了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歌思想性的优劣取决于诗人的立场观点和一定的创作经验。立场观点,决定了作者选取诗歌创作主题思想的确立,是诗歌思想性的成因基础。创作经验又是作者是否有能力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性的条件保障。诗歌没有正确的思想性,其艺术性只能是空壳,必然缺失正能量。

(二)艺术性是诗歌流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创作经验也表现出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具有怎样的艺术性。我们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歌。而只有生活没有创作经验和创作技巧,同样也不可能有好的诗歌作品。诗歌的艺术性,是指诗歌在实现思想内容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统一和感人的程度。包括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艺术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艺术手法的精确性和多样性等。诗歌作者的世界观、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都会影响到诗歌艺术性的形成。而具体的诗歌艺术性是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等艺术表现方式来实现的。诗歌的艺术手法越高,其艺术感染力越强,读者阅读欣赏后得到的艺术熏陶就愈加强烈。因此说,诗歌的艺术性就是诗歌得以传播和受到广大读者欣赏的基本条件。没有艺术性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是诗歌质量的根本保障

事物总是沿着从诞生到发展壮大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变化着的,诗歌也不例外。但是,诗歌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依靠雨露阳光,而是依赖于对雨露阳光能够反复观察和思索探研的人们。观察与思索,成就了人们对人和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再从现实认知到文学艺术创作的升华。这样的升华就是包括诗歌在内的文艺创作的培育苗圃。那些善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人,就萌生了包括诗情在内的创作欲望,当然也会激起一些具有正义感和风骨豪情的诗人用诗歌抨击假恶丑的勇气。加之党和国家在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就会在诗人和广大诗歌爱好者的笔下诞生大量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诗作佳篇。

  那么,人们怎样才会喜欢某些诗作呢?换句话说,某些诗作是否可以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长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下去呢?这就需要诗歌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质量。没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诗歌的影响力不会放大,生命力也不会持久。

(四)贴近民众的需求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协调并进的基础

  古往今来,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并非是靠评奖评出来的,而是凭借诗作本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广大读者认可,才得以影响广泛,代代相传。究其特点,就是诗作具有鲜明正确的主题思想,反映出了广大民众切身利益需要的心声和诉求。与此同时,其艺术性也是新颖中的通俗易懂,严谨中的便捷顺畅。当下,有些诗作似乎就是为上级、为市场、为评奖而作的,这样的作品尽管未必都会遭遇非议和面临诟病,但是这样的作品难以遮蔽急功近利的色彩,也许会喧嚣一时,但是很难令广大读者内心叹服。

  任何一位诗人或诗作者,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赞同,对国家和民族不热爱、不亲和,对诗歌艺术形式不研究、不实践,他就无法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优秀诗作。

三、心口齐放是检验诗作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基本方式

  在诗歌创作上,我们必须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诗歌之所以叫诗歌而不叫“诗章”,这其中必然有一个因果关系。因为最早的诗歌都是“唱”出来的,都是依靠嗓子歌喉用声音传递出来的,都是口口相传的,都是有韵律的。今天的现代诗歌,即使是不需要我们必须谱曲唱出来,也应该可以朗诵出来。不经过声音口口相传的诗歌,不会成为好诗歌。

  优美的诗歌朗诵起来总是可以令人心潮澎湃,激情燃烧。或感觉朗朗上口,或感觉音韵优美,或感觉铿锵有力,或感觉气势恢宏。借助于富有韵律的形式,诗歌的内容也就声情并茂地表现了出来。普遍来看,广大读者在欣赏诗歌作品时总是喜欢那些或激昂豪放,或温情婉约,甚至有些凄美动人的文字,而厌恶那些颓废,荒诞,空洞,甚至不知所云的言辞。这就是对诗歌思想主题和艺术造诣的挑剔。凡是不可以朗诵的诗作,必然缺乏美感,不便于口口相传,难以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当然,有些诗歌作品由于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的不同,所采取的创作手法独特,甚至不够押韵等,或许不适合脱口朗诵。但是,这样的作品必须可以让读者在内心里默默地阅读,默默地感受。如果一首诗歌,既无法诱发人们引吭高歌的冲动,又难以引起人们默默品读的兴趣,那么该首作品距离失败就不远了。因此说,诗作是否可以心口齐放,心口传送,就是验证其是否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是否具有持久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 蒙ICP备16002168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310号
网址:www.nmgscxh.org.cn 电话:0471-6611753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63号院7号楼2楼
内蒙古诗词 内蒙古诗词学会 内蒙古古体诗词 内蒙古诗词杂志 内蒙古诗词网 内蒙古诗词学会网站